土豆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诗词歌赋 >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

朱卫军/镌刻在沂蒙大地上的丰碑(散文)

2021-04-05 16:03:19现代诗歌
  朱卫军壹  知道孟良崮这座并不很高但却称得上伟岸之山的人肯定不少,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偌大的旅游版图上,沂蒙地区能够列上名字的,除了标有简单三角符号的巍巍蒙山,就是这座

  朱卫军

  知道孟良崮这座并不很高但却称得上伟岸之山的人肯定不少,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偌大的旅游版图上,沂蒙地区能够列上名字的,除了标有简单三角符号的巍巍蒙山,就是这座标上红五星的孟良崮了!我想,这主要的缘由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历史大戏。相反,如果问问许多国人是否知道垛庄这个名字,肯定会与孟良崮有着巨大的反差。因仅就地域而言,它充其量就是一个小镇,何况对于不了解它历史文化的人来说,它现在的姿容也许与其它的乡镇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使人们走过,可能也会波澜不惊。

  然而,当你知晓了垛庄的历史文化,然后再把垛庄和孟良崮联系起来,你就会对这片滚热的土地肃然起敬!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那些感人的故事,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也可以说,这是一座永存的历史丰碑,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垛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初年,那时只是初建的一个村庄,且名字不叫垛庄。可能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曾因地震和暴雨,一度把村庄毁坏。后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又重新建设,取名重摞庄,意为重新摞起来的村庄,后来才演变为垛庄。它在二十世纪之前,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还没有“形成气候”。它的兴盛是到了二十世纪初,垛庄出了一个刘氏家族。当家人刘日芬善于经营理财,逐步把家业做大,已成为方圆百里的大家族,拥有土地5800亩,山林千亩,还经营酱园、布庄、百货店等。那个城堡式的庄园占地2万平方米,按八卦式设计,不熟悉的人进去就不好出来。庄园分为大院4个,小院12个,拥有厅房116间。其堂号称为“燕翼堂”,其寓意为:善为子孙计谋的家庭。如果没有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刘家充其量就是一家大地主。但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刘家人较早地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影响,使他们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有数人先后参加了革命,其中有四人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尤其是刘家的“四少爷”刘晓浦和他的侄子刘一梦,更使刘家的人唱出了一曲革命的赞歌。

  刘晓浦生于1903年,因在家庭兄弟中排行老四,故名“四少爷”。1920年,17岁的刘晓浦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江苏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早在1922年,他就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这个“不安分”的学生,因在校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被校方开除了。1923年,他转入了中国共产党所办的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与此同时,比他小两岁的侄子刘一梦,临沂五中毕业后考入了济南商业专科学校,后又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共同的志趣和爱国情怀,使刘一梦也随他这个四叔转到了上海大学,并入了党。那时候,叔侄俩受到陈望道、邓中夏、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教诲和影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肩开始了他们的革命生涯。暑假期间,叔侄俩回到老家宣传革命,被国民党沂水县政府察觉,他们被迫又回到了南方。

  刘晓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担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9年1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山东省委遭到破坏,党派刘谦初和刘晓浦等同志到山东重建省委,刘谦初任省委书记,刘晓浦任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在艰苦的岁月里,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同年7月,因叛徒出卖,山东省委再次遭到破坏,刘晓浦及刘谦初等人被捕。

  刘一梦毕业后,一度回到蒙阴老家从事党的宣传和发展工作,后被国民党地方党部发现,他逃往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秋,刘一梦就被派到山东,任团省委书记,在济南、青岛等地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他还在《济南日报》开办了星期副刊,取名《晓风》,担任主笔,写了大量革命文章,宣传我党的主张。1929年4月,也因叛徒出卖被捕。

  刘一梦不仅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除了写了大量抨击当时社会黑暗统治的文章外,1927年夏,他开始写反映工人斗争和农民运动题材的小说。同年冬,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等共产党员、革命作家在上海创办了革命文艺团体“太阳社”,刘一梦是该社的重要成员和负责人之一。1927年至1928年,是刘一梦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期间他发表了《失业之后》、《工人的儿子》、《谷债》、《雪湖》、《车厂内》、《斗》、《沉醉的一夜》、《暴民》等8篇小说,1929年由上海春野书店结集出版,取名《失业之后》。

  蒋光慈对刘一梦的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刘一梦最早描写了中国产业工人的形象,他的创作丰富了革命文学的实绩。”1930年,鲁迅在《萌芽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要批评家》的文章,文中提到“这两年中虽然没有极出色的创作,然而据我所见,印成本子的,如李守章的《跋涉的人们》,台静农的《地之子》……刘一梦的《失业之后》,总还是优秀之作。”从这一点上讲,刘一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

  叔侄俩先后被捕后,党和他的家人都想方设法营救,但都没有成功。在狱中,敌人用尽各种手段,但他们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丝毫我党的秘密。

  1931年4月5日,刘晓浦、刘一梦和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刘谦初等22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韩复渠部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这就是历史上的济南“四.五”惨案。时年,刘晓浦28岁,刘一梦26岁。

  垛庄,掩埋着他们的英灵,也飘扬着英雄的旗帜!

  大凡交通要道和地势险要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孟良崮也不例外。

  孟良崮为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孟良崮的得名是因为一个传说,据说是宋朝名将孟良曾在这里操练过兵马。但孟良崮真正的扬名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场大战。

  作家吴强先生的长篇小说《红日》,电影《南征北战》,再现的就是孟良崮战役前后的那段历史。而把孟良崮战役这一章节单独拿出来,其实就是前后一个月的谋略和周旋,更确切地说,就是烈火浴血的三日。

  1947年春天,国民党、蒋介石开始策划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北延安。他在苏北和山东集结部署了24个整编师45.5万军队,开始实施他的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计划,试图南北夹击,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这绝对是一个毒招。那时,华东野战军只有20万人,且武器装备比国民党军差距极大。如果让蒋介石的这个阴谋得逞,后果可想而知。

  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及陈毅、粟裕的谋略,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现。陈毅、粟裕看准机会,首先发动了莱芜战役,吃掉了李仙洲的兵团6万余人,彻底解除了北部之患。这时候,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军”张灵甫整编74师,从临沂冒头北进,甩开了本来齐头并进的83师和25师,成了“品”字型,陈毅、粟裕一看,时机来了!于是,孟良崮战役就这样拉开了,两位将军要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这场战役,考验的绝对是双方的智慧和胆略的博弈。从5月13日夜到16日凌晨,我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包围了74师,又用四个纵队打援,而蒋军又以10个整编师包围了我军。在那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几十万人在那里拼杀,几乎每个山头都是你争我夺的战场,其惨烈可想而知。陈、粟二位将军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法,仅仅三天,就吃掉了74师和83师的一个团,计3.2万人,击毙了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

  其实,参与这场战役的,不仅仅是华东野战军的20余万解放军,还有83万由沂蒙人民组成的支前队伍,这其中有60余万临时支前民工,15.4万二线常备民工,7.6万随军常备民工,在激烈的炮火硝烟里,沂蒙人民没有考虑生死,担架队、送粮队,冒死穿行,这就是勤劳、勇敢、爱党爱军的沂蒙人!后来,电影《沂蒙六姐妹》所再现的,就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人民支前的情形。拥有沂蒙人民的支持和无私奉献,也许这也是抗战胜利不能不写进山东乃至中国革命史的原因;拥有广大民众的支持,这也是我们党最终胜利的根本。

  为此,陈毅、粟裕感慨万千。陈毅元帅在1959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动情地说:“我陈毅就是躺到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他们在战斗中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粟裕将军说:“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没有老解放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支援,胜利是不可能的。”几句话道出了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几十年后,在孟良崮的山巅,竖起了一座高高的纪念碑;在它的山下,建起了一座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这里,列着英雄的群雕,也掩埋着烈士的英灵。

  当我们到那里凭吊他们英灵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是不再要战争。记得在电视连续剧《沂蒙》中,沂蒙人李忠厚问那位将军(指陈毅):首长,这仗什么时候能打完?将军说:老哥啊,我们也不想打这个仗啊,可国民党、蒋介石想打,我们也只能奉陪了。那些娃,不管是谁的部队,都是中国人民的娃,看着他们失去生命,我也心疼啊。

  这句话,值得所有人深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