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诗词歌赋 >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

史海探奥:梁王城名称变迁考证(作者 解汝祥)

2021-04-23 22:30:59现代诗歌
  摘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王城遗址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中运河两岸,遗址地跨戴庄镇和车辐山镇。车辐山镇一侧有梁王城村,戴庄镇一侧有良王城村,而遗址名称为“

  摘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王城遗址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中运河两岸,遗址地跨戴庄镇和车辐山镇。车辐山镇一侧有梁王城村,戴庄镇一侧有良王城村,而遗址名称为“梁王城遗址”,考证邳州历史既没有符合遗址年代的“梁王”,又没有“良王”。历史上符合遗址年代的只有古徐国徐王粮,因此考证梁王城必须首先考证该遗址名称由来。

  关键词:梁王城遗址 名称 变迁 考证

  考证古徐国,必须考证徐国王都,而邳州市梁王城遗址得名原因及其历史变迁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梁王城遗址概况

  梁王城遗址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中运河两岸,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梁王城遗址分为梁王城城市遗址和外围遗址两个部分。其中梁王城城墙遗址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960米,城墙宽约12—15米,城墙高约10米,因遗址西侧被中运河占用,现存遗址面积约115万平方米。1957年,国家实施“中运河退堤改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该遗址并上报有关文物管理部门。1995年,为配合淮河水利委员会东调南下河道取直工程,由徐州市博物馆和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梁王城遗址进行了小范围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物遗存。后因“南水北调”东线施工需要,南京博物院分别于2004年4月—2005年1月、2006年4月—2007年5月、2008年1月—2009年1月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发掘8700平方米,表明该处遗址文化层堆积有四五米深,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截至元代,历史延续5000余年。经过钻探确定了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东周时期,距今约2700年,确定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苏北鲁南地区最繁华的闹市区域或政治、经济中心,对研究史前聚落和黄淮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3年5月梁王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附图1:梁王城遗址)。梁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明确了梁王城由大城和宫城组成,是东周时期都城级建制的双城制古城。由于当地称呼该地为“梁王城”,故而确定遗址名称为“梁王城遗址”。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教授说:“梁王城遗址文化价值高,研究价值大,保护范围广,有望能晋升为与兵马俑齐名的国家级大遗址。”他还推断,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湮灭多年的古徐国国都。

  附图1:邳州梁王城遗址

  二、苏北鲁南地区对于梁王城的相关传说

  在苏北鲁南地区有许多关于梁王城的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说有三个。

  (一)“良王拜智公”。苏北鲁南一带流传着如下传说,“先有梁王八百载,后有良王拜智公,再续国运八百年。”说是梁王城所在地先有“梁王”延续了八百年,后有“良王”拜请智公辅佐,又把国运延续了八百年。传说智公是位隐士,博学多才,良王多次拜访他,他却故意躲避。良王四处探寻,智公终被良王的诚心打动,遂出山辅佐良王,智公后被尊为国师。经过笔者调查走访得知,现燕子埠镇韩寺村熊耳山南有“智公墩遗址”。

  (二)“九女墩”传说。传说梁王养御蜂作战,平时象训练军队一样训练御蜂,即击鼓则进军,鸣金则收兵。“御蜂兵”战时配合部队作战,如有敌人来犯,梁王一敲战鼓,御蜂齐出,专蛰敌军和战马的眼睛,让其无法作战,梁王曾用“御蜂兵”多次打败敌人。有一天梁王外出巡察,其唯一女儿在家无聊,认为放御蜂好玩,就击鼓放蜂,而她却不懂得如何收回御蜂,导致御蜂北飞。御蜂先落在台儿庄区的“南洛(落)”村,后来听不到鸣金,又落到了“北洛(落)”村,再后来没有听到“鸣金号令”就四散离去。梁王巡察回来不见御蜂,就把公主训斥一番。而公主从小娇生惯养,突遭训斥,知道御蜂丢失闯了大祸,她羞愧无比而自缢身亡。梁王非常后悔,事后厚葬女儿,又担心被人盗挖坟墓,故意在附近做了八个同等规模的大墓,故称“九女墩”。而山东南部该传说内容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就是梁王有九个女儿,最后一起被处死。

  (三)“运女河”传说。传说南北朝时期梁王萧衍(464年—549年)在戴庄镇李圩村西建立陪都“梁王城”,萧衍的女儿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的儿媳,两地相隔数十里,交通不便。于是萧衍和兰陵王协商挖条水路供女儿省亲之用,在各自管辖范围内,调用大量民工,开挖一条从李圩经邢楼到兰陵的水路,取名“运女河”。

  该传说最经不起推敲,单从二者的生卒年代就可以看出此传说可笑之处。萧衍去世时,兰陵王高长恭只有8岁,二者不可能是儿女亲家,甚至高长恭连做萧衍女婿的可能性都没有。因此“运女河”之说与梁武帝萧衍扯上关系是无稽之谈。邢楼至兰陵的河道地方志记载为礓石沟,该河在兰陵县被称为“禹女河”,传说大禹的女儿嫁给徐王若木,该河为禹女省亲的河道,“禹女河”发音与“运女河”基本一致。兰陵镇境内运女河东侧有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官庄遗址”,该遗址为北辛文化遗址,证明在7300年前就存在该河道,“禹女河”应该是该河道的真正名字。

  因此,按照年代考证完全可以排除梁武帝萧衍和梁王城的关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文物部门力量薄弱,文物管理混乱,邳州盗挖古墓之风盛行。1993年,邳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对戴庄镇境内“九女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出土青铜器上铸有“徐王XX”、“徐王子孙永世葆之”等铭文。经过多年研究,专家确定梁王城遗址就是古徐国王都所在地,即“梁王城”就是“徐王城”。

  三、梁王城遗址名称历史考证

  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当地传说该古城竟然有三个同音不同字名称:梁王城、良王城和粮王城。下面就从三个不同古城名字展开论证,去伪存真。

  (一)“梁王城”历史考证

  梁王,中国古代王爵称号之一。历史上梁王称号分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及以后各代。

  1、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又名粱国)国君称号,即粱王,又称魏王。公元前468年魏取楚淮北地,徐州属魏;公元前339年,魏惠王迁“邳”至徐州,徐州改称“下邳”;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假如魏国在公元前468年开始建造该城,其年代不足2500年,少于城墙年代200多年。故而魏国在此地建造城池年代不符。

  2、“梁王”是中国西汉王爵封号之一,始于汉朝的彭越。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梁王”共有71位,而所有这些梁王的年代全都晚于邳州“梁王城遗址”年代。

  南北朝时期梁王萧衍被传说为梁王城主人。萧衍是南兰陵(即今江苏丹阳)人,其生活年代距今1500多年,而梁王城城墙遗址为春秋早期,时间差千年以上,萧衍是梁王城主人传说不攻自破。

  故此完全可以排除该城名为“梁王城”。

  (二)“良王城”历史考证

  邳州历史上没有“良王”。有的学者认为春秋时期邳州北部良侯国即是“良王城”名称由来的依据,笔者认为该观点是错误的。理由是春秋时期“良”是侯国,侯国不可能有“王”,只能称“侯”。据笔者考证良侯国是岔河镇良璧(良邳),二者地点不符合。因此该古城为“良王城”也可以排除。

  (三)“粮王城”历史考证

  邳州有文史研究者认为该遗址为粮王城。我们从众多文物中最能证明“粮王城”来历的是“徐王粮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古学家董楚平对徐铜器铭文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其中《徐王粮鼎》铭文为:“徐王糧用其良金,铸其餴鼎,用鬻庶腊,用饔宾客,子子孙孙,世世是若。”该鼎腹部饰窃曲纹一周。李学勤认为,该鼎“浅腹聚足,是春秋中期偏早器物,相当春秋僖、文时期”。

  周僖王年代为公元前682—公元前677年之间,假定梁王城遗址建于周僖王时期,那么其年代约在公元前682年左右,距今恰好约2700年,与梁王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城市年代完全吻合。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古徐国45位国君没有叫“徐王糧”的,而“徐王粮鼎”的存在证明历史上确实有“徐王粮”这位国君。因此,考证古徐国不能完全依照史籍资料,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结合考古发掘,也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兼顾相关传说,再综合参考历史资料。

  我们假定民谚里的“良王”为“徐某王”,结合梁王城遗址附近古地名和遗址,最符合传说的“徐某王”应该是“徐神王”。梁王城遗址东南方向约一公里有“神王山”,山上有“禹王庙”,我们可以从中找出端倪。

  禹王庙位于戴庄镇李圩村和营子村之间的“禹王山”上,禹王山在明嘉靖版《邳州志》和清咸丰版《邳州志》记载为“神王山”。1938年“禹王山抗日阻击战”发生在该地,近年改名为“禹王山”。2016年邳州市人民政府建设“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园”,在禹王庙旧址出土了大量古代庙宇生活遗物。通过专家考证,早期生活遗物属春秋时期,距今约2700—2800年,年代与徐王粮吻合。因此可以确定古徐国都城和禹王庙可能为同一时期建造,禹王庙建造时间可能更早一些。而禹王庙原址下大墓已经被考古专家确定为徐王墓,山名为神王山,可以推测该墓主是一位对古徐国有突出贡献的君王,他要么被尊为“徐王神”,要么是一位“像神一样”被推崇的徐王。该徐王可能是第二十三代徐王赢兴,他是生活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徐王。公元前1300年正是商王盘庚迁都之年,经历“九世之乱”后,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该时期应该是徐国雄起之时。古人为先贤建庙不是在当代,而是延后若干年,可以确定,禹王庙下埋葬的“徐王”年代会早于徐粮王。结合“良王拜智公”传说,“良王”应该是这位“徐神王”。智公辅佐徐神王之后,徐国国力又延续了八百年,“徐神王”才是承前启后的徐国国王,历史真相需要进一步考古验证。

  因此,“良王拜智公”民谚应该是:“先有徐王八百载,后有神王拜智公,再续国运八百年。”先后加起来约1600年,正是古徐国存世之年,而这1600年,徐国王都一直在该区域。

  综合考古发掘成果,结合民谚传说,“梁王城”真实名称是“徐王城”,《竹书纪年》记载为“徐州”,其建造者可能是徐粮王,民间称之为“粮王城”。

  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论证

  (一)徐王存世时间。传说从若木封徐到公元前512年“(吴)伐徐”,古徐国共经历44代、45位国君,长达1649年。而史学界关于夏朝建立年代确定是公元前2070年,那么徐国历史最多只有1558年,历史与传说相差91年,加之若木称为“徐王”时年龄约40岁,这与传说的“先有徐王八百载,后有神王拜智公,再延国运八百年”吻合,即古徐国以若木年龄算约1600年。

  (二)“九女墩”遗址出土文物为古徐国王室所有,可以断定周穆王与徐偃王之战发生原因史书记载不真实。历史记载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以及王城规模远超西周国都规模才导致与周王室的战争。如果真因称“王”而发生战争,那么其后的历代徐国国君不可能继续称“徐王”,况且徐王城实际规模并没有超过西周王都的规模。

  根据“九女墩遗址”和梁王城遗址出土青铜器有铭文“徐王”等字,证明“徐王”称谓不是徐偃王自称,可见历史记载有错误。

  (三)梁王城遗址如果和传说相符,又能在历史记载中找到有关信息,并与相关出土文物吻合,那么有三种可能。

  1、徐神王是徐国历史上伟大的国君,应为徐国第23代徐王赢兴,其在徐国历史影响力远远大于徐偃王。根据“徐王粮鼎”和“九女墩”墓群其他出土文物铭文,结合民谚“先有徐王八百载,后有神王拜智公,再续国运八百年”分析,徐神王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君。

  2、古徐国国都建于公元前682年前后,应该是徐王粮所建。建立国都之前徐国历代国君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只是没有使用夯土建造城市,之前属于部落聚居区;也可能原为石头垒成城墙因外因而摧毁;又可能之前为木桩结构城墙;还有可能就是原王都在梁王城遗址附近某一处。梁王城遗址及其北仅数百米之距的刘林遗址断代为北辛文化遗址,九十年代确定北辛文化距今约6300年至7300年,现在专家确定北辛文化在7300年—8400年之间,那么徐国人在此地繁衍生息时间大约在7300年以前,刘林遗址可能是早期的徐国王都。

  3、古徐国国都建于公元前682年前后,为徐偃王所建,而徐偃王不是一个王的称号,“徐偃王”是古徐国“偃地之王”。“偃地”在古徐国范围内,“徐偃王”是前后历时数百年数位徐王称号,建造国都的“偃王”是徐王粮。

  距离徐王城东约2.5公里有座长宽各500米的春秋时期古城遗址,民间称为“鹅鸭城”,传说为徐偃王的“鹅”“鸭”二将驻军把守,地方志记载为“谷城”。据民国《邳志补》记载,粮王城西车辐山镇一带有古城为“雅城”,那么“鹅鸭城”可能为东“鹅城”、西“雅城”的混淆。古代“鹅”的称谓是“舒雁”,“舒”音“徐”,“舒雁”就是“徐偃”。该城可能为徐偃王建造,与相关传说吻合。

  五、徐州城的历史变迁

  (一)公元前512年,吴国灭徐后,徐国国君章禹逃亡楚国,而徐州城依然完好。“国破山河在”,徐王国灭亡了,徐国百姓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徐州城”依然矗立在沂泗岸边。《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故名曰徐州。”应劭考证:“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邳在薛地,即在今枣庄市台儿庄区西北“晒米城遗址”,公元前339年邳国的行政中心迁徙到东南方位的徐州城,所以称为“下邳”。因此,徐州城就是古徐国王都,也是战国时期的“下邳城”。

  (二)秦、汉时期梁王城遗址所在地为下邳大城,早期为楚王之都,后期为徐州牧和徐州刺史部所在地

  郦道元《水经注》载:“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应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之。后乃县焉,……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也。……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南迳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也。”

  从《水经注》记载可以看出“下邳县故城”就是“下邳大城”,即梁王城遗址为公元前339年下邳迁徙之地,既是汉初楚王都城,又是秦汉时期下邳县城。泗水从西北方向流来,在城西北沂水与泗水交汇,城南800米处运女河与泗水交汇。境内武原水即今西泇河,其源头在西北方向抱犊崮山,与武水(东泇河)在良城南交汇后称为泇水,泇水在泇口注入泗水。

  下邳县故城东有徐庙山,就是今戴庄镇依宿村徐山,山上徐庙(石室)就是如今的“韩信瓜屋”。所有这些记载内容与现梁王城遗址附近山川地貌完全一致。

  《后汉书》卷七十五载:“时,刘备领徐州,居下邳,与袁术相拒于淮上。”该记载说明刘备任徐州牧时,坐镇在下邳。唯一可能就是“徐州”即“下邳”。

  《三国志·裴松之注》卷十载:“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三国志·裴松之注》卷十七载:“从征张绣于安众,围吕布于下邳。”“复从攻张绣于穰,禽吕布于下邳。”以上记载表明徐州城在下邳,“徐州城”即“下邳城”。

  公元193年,曹操因其父亲在徐州境内被杀,出兵东讨陶谦,在徐州先后经历两场大战:一是陶谦向西迎击曹操于傅阳城,曹操大胜,后因张邈、吕布偷袭曹操大后方“鄄城”而退军;二是曹操击败张绣、吕布之后再次东征徐州。曹操围攻武原城,不克,陶谦胜。曹操只能引军绕路攻取睢陵、取虑和夏丘三县。

  《后汉书》卷七十三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

  《三国志·裴松之注》魏书十:“前讨徐州,威罚实行【《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汉代傅阳县和武原县皆属彭城国。傅阳县、徐州城和武原城在同一河道两岸,证明傅阳城内、徐州城西、武原城西河道就是泗水。

  傅阳城即今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侯塘村,古泗水穿城而过,东距徐州城约30公里;武原县在今邳城镇泇口村的西半部分,其城西为泗水,北距徐州城约5公里。

  (三)三国时期,曹魏徐州刺史部在下邳大城

  根据《水经注》记载,下邳大城里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石碑推断:曹魏时期徐州刺史部依然在徐州城。胡质(?—250年)曹魏时期重臣,正始二年(241年)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军事;石苞(?—273年)曹魏至西晋重要将领。甘露二年(257年),石苞统领青州诸军,并假节都督兖州刺史和徐州刺史。以上二人坟墓在下邳大城(徐州城),即证明曹魏时期徐州刺史部依然在此。

  (四)两晋时期

  西晋早期徐州刺史部在徐州城。太康元年(280年)复置下邳国,此后徐州刺史部迁往下邳国。该下邳国在良城,即在今邳州市岔河镇良璧村。《太平寰宇记》:“淮阳军下邳县,晋太康元年自徐城移下邳国,理此。”该“徐城”明显指的是徐州城,楚王都城、徐州牧、徐州刺史驻地一直在此城,也就是《水经注》记载的“下邳大城”。此处“下邳国”指的是良城,西晋在280年设置下邳国后,把行政中心由徐城迁徙到下邳国驻地良城。两地距离约13公里,徐州城依然是其属地。

  东晋永和八年下邳国从良城迁徙到岠山东南下邳小城。《水经注》卷二十五载:“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荀羡(322—359年)永和八年(352年)移镇下邳,公元352年之后的“下邳县城”是指岠山东南的“下邳小城”。

  (五)南北朝时期武原县先属刘宋,后属北魏,北魏时期的徐州城为东徐州武原郡所在地,武定八年(550年)分下邳置武原郡。武定八年前该地属下邳郡,之后从下邳分出。也就是说武定八年的“武原郡”不同于之前的武原郡(县),之前武原郡(县)属彭城郡。《魏书》卷一百六中:“武原郡,领县三,户二千八百一十七 ,口二万五十五。武原(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彭城,后属。有武原水、武原城、徐偃王墓)、开远(武定八年分良成置,有睹阑山祠)、艾山(武定八年分僮置)。”从该段记载分析,武原郡管辖范围发生改变,武原郡武定八年分下邳置,辖区为下邳原辖区一部分,此时武原郡所在地是徐州城(下邳大城),原武原县城在泇口。

  (六)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武原县更名良城县。《隋书》卷三十一:“良城,梁置武安郡,开皇初郡废,十一年县更名曰良城。有徐山。”之前的良成县和隋朝后的良城县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良成县一直属下邳国管辖,武原县属彭城郡(国)管辖,二者是并存的。直到公元591年,良城县替换武原县,武原县退出历史舞台,同期“良成县”也退出历史舞台,“徐州城”被更名为“良城”。

  (七)唐代初年(621年)良城县属邳州,627年后属徐州彭城郡。《新唐书》卷三十八载:“徐州彭城郡,紧。土贡:双丝绫、绢、绵紬、布、刀错、紫石。户六万五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七万八千六百七十六。县七:……下邳(上。武德四年以下邳、郯、良城置邳州。贞观元年州废,省郯、良城,以下邳隶泗州,又省泗州之淮阳入焉。元和四年来属。)”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设置邳州,下辖:下邳、郯、良城。贞观元年(627年)废除邳州,撤除郯县、良城县、淮阳县,下邳县隶属泗州,元和四年(809年)下邳再属徐州彭城郡。

  徐州城在贞观元年以后不再作为县级以上行政中心。

  五代十国后不再有良城县记载。

  徐州城历史变迁过程是:徐州城夏初为徐王封地,直至公元前512年徐国灭国;公元前339年,徐州城改为“下邳城”;西汉时期设置“徐州牧”,“下邳城”恢复为“徐州城”,该城为徐州牧、徐州刺史所在地;公元591年,“徐州城”改名为“良城”。从徐州城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一个王国的兴衰进程,同时能感受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经过数次考古发掘,梁王城遗址很少出土元代文物,说明宋元之后该地已经不适合先民定居,这与1194年黄河改道邳州有直接关系。第四次黄河改道开始于1194年,结束于1885年,黄河“夺泗入淮”、“夺淮入海”共661年。梁王城遗址附近的泗水变成了“黄河水道”,汹涌的黄河水阻断了徐州古城的交通,邳州境内古泗水两岸黄土淤积现状可以佐证当年黄河改道状况,其中梁王城遗址一带黄土淤积厚度约2—3米。

  地方志有关古徐州城的记载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咸丰版《邳州志·古迹》载:“良城,在今城西北二十里。《春秋·昭公十三年》‘晋征吴,会于良’;《春秋·哀公十五年》‘陈公孙贞子及良而卒’,皆谓此也。《史记》‘越王无疆谓齐使者曰:原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常即良矣。汉寘良成县,属东海郡。后汉割属下邳国。晋始改曰良城,宋及后魏因之。梁寘武安郡于此,隋废郡,仍曰良城县。唐省入邳州。《寰宇记》曰古良城在下邳县北六十里,今其地在偃武乡泇口社,南距旧城百里。旧志曰不知何年立梁武庙于此,而俗呼为梁王城也。”由该记载可以看出,修志者把秦汉时期良成县和隋唐时期良城县混为一城;宋代《太平寰宇记》也把古良成县搞错了地方,且距离差约40里,梁王城遗址距离宋代的“邳州城”距离约100里;旧志记载梁武庙不知道何年所立,应该仅仅只是传说而已。事实上没有梁武庙,俗称“梁王城”来自于没有记载的梁武庙罢了;“良王城”的称谓本来就没有过,不过是对“良城”的曲解。

  综上所述,“梁王城遗址”是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古徐国王都;是秦下邳县所在地;是汉初楚王都城;是徐州牧、徐州刺史部所在地;也是下邳县治所;还是隋、初唐时期良城县驻地。

  “梁王城”真实名称为“徐州城”,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唯一“徐州城”,九州之一的“徐州”就在邳州“梁王城遗址”。

  参考文献:

  [1]《水经注》

  [2]《隋书》

  [3]《新唐书》

  [4]《魏书》

  [5]《明史》

  [6]《邳州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