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诗词歌赋 >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

段佩明:诗吟小孤山

2021-07-09 21:50:15现代诗歌
诗吟小孤山  ■段佩明  素有“海门笫一关”之称的小孤山,孤峰独耸,立于江心,俨然砥柱,“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俊秀且险峻。左看右看皆是诗意。

诗吟小孤山

  ■段佩明

  素有“海门笫一关”之称的小孤山,孤峰独耸,立于江心,俨然砥柱,“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俊秀且险峻。左看右看皆是诗意。

  千百年来,或登山揽胜,或于舟中观景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无不咏叹。留下了秦始皇、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杨万里等人的身影,也留下了难计其数的壮丽诗篇,堪称一部雄浑的史诗。耀眼的诗句,如江中波光,熠熠生辉。

  说实话,作为一个宿松子民,我很遗憾,近在咫尺的小孤山,从来没有登临造访过,只有三两次旅途中,从舟船上凭栏眺望,一睹芳容,独自欣赏。然而,这并不影响与小孤山的亲近,铺展千年的诗卷,从墨香中,我忘情地嗅闻小孤山草木的青葱气息,细细端详小孤山的芳容。她宛如一位身着绿绮罗的女子翘首而立,是那样蕙质兰心,清婉飘逸,是那样美丽端庄,落落大方。久而久之,我仿佛冲破了时空的限界,纵身千载之上,以恬淡、虚空的心境,与诗人们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笑谈自若。

  说起小孤山的诗,不得不说一幅《长江绝岛图》,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李思训的作品。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画上题跋了一首诗,这道诗的最后两句:“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画虽不可见,但是可以想像得出来,是一幅描绘小孤山大孤山风景的山水画,这从苏东坡诗中的“大孤小孤江中央”也可得到印证,为什么在诗结尾脱离李思训的画面,冒出“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两句呢?

  原来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小姑,是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深深相爱,但终难成眷属,投江殉情,死后化作俊秀的小姑山。彭郎也因小姑之死而悲戚,积郁成疾而终,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两者隔江守望。若干年后,东坡先生好事,甘当月老,用笔墨作伐,促成这桩婚姻,两者终于结成秦晋之好。从此有了小姑嫁彭郎浪漫而又凄美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不知是秀山丽水,还是东坡先生想像丰富的小姑嫁彭郎故事,让小孤山名扬天下,引来无数游人沉酣其间,流连忘返;迷惑多少诗人为之吟诗酬唱。

  其实,小孤山成名远在苏东坡赋诗之前的南北朝,那时就被称誉为华夏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勒石记功;秦皇东巡,于山岩镌刻“中流砥柱”。有人考证,现存最早关于小孤山的诗词,是唐代大诗人顾况的《小孤山》,他在诗中写到:

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

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

  从诗中可以得知,远在唐代,小孤山就建有寺庙,成为佛教胜地。如今的启秀寺,依山临江,飞檐翘角,朱柱黛瓦,宇阁轩昂。进山之门上,镌有乾隆皇帝御书“灵昭江屿”。纵览诗篇,诗句飘逸着天然丽质的清美,这大概是诗人被小孤山美好夜色所感染,流露出闲雅恬畅的心境吧。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的一天,天色渐黄昏,江风吹寒,诗人谢枋得伫立于小舟上,面色凝重,远眺小孤山,触景生情而叹曰: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地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勇士专场立,危比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谢枋得以察访使的身份,沿长江溯行,赴江州与叛将吕文焕议论事情时,在途中写下了这些诗句。诗意突出了江水汹湍,小孤山处于凶险的环境里巍然不移。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元军大举攻宋,宋溃不成军,守将纷纷投敌之际。在此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谢枋得挺身而出,坚持抗战。也许是小孤山风光绮丽,滋润抚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绪;小孤山中流砥柱的象征,更加激发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于是诗人借物言志,流露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古代交通不发达,水路舟楫之便,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首选。长江横亘于国土东西,自然成为交通枢纽。屹于江心,一柱擎天的小孤山,吸引了来来往往的行人目光,这其中便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仕途主张抗金,收复河山,然而却屡遭主和派排斥,终被罢官。宋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重新起用为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也许是报国有门,壮志得酬,一路上诗人寄情山水,且行且游且记,心情愉悦。途经小孤山时,见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认为非他山可拟。诗人豪气干云,挥毫泼墨写了数篇诗作,既有写景,也有以景论事明志的。这里撷取其中一篇。

江水东流直下吴,狂澜倒挽一人无。

世间枉说奇男子,砥柱还须让小姑。

  全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诗人以愤懑的语气,借景鞭挞朝廷腐朽,官僚昏庸无能,暗示自己的报国愿望。

  小孤山雄踞吴楚要塞,势扼东西、总绾南北,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军对垒,无论哪一方,得小孤山之利以为资,恃小孤山之险以为固。每逢战事,江面战火纷飞,舟船相撞,鼓角争鸣,厮杀声惊天动地。据记载,刘裕恶战卢循、陈霸先与王僧辩共伐侯景、朱元璋力克劲敌陈友谅、曾国藩率湘军鏖战太平军,更有当代百万雄师过大江等诸多战事在这里决战。抚今追昔,金戈铁马犹在眼前。

  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周边大战十八年期间,在小孤山设烽火台,长期屯兵把守。明洪武二年初,朱元璋亲率大军从京师水陆并进,征剿西南割据势力。是年冬,凯旋而归,路过小孤山,登山宿营。朱元璋怀着胜利的喜悦,意气风发,观乾坤朗朗,滚滚长江奔流不息。感慨万千,咏诗抒怀。

龙舆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

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

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

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

  但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总是奇人异相。此时的朱元璋文韬武略,文采过人,足见水平的诗文,侧漏帝王霸气,与幼时讨饭的朱元璋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明代才子解缙才气横溢,往来京师,须经过小孤山。对小孤山一往情深,曾多次登山访游,并多赋诗篇盛赞,今分享他的两首佳作。

半空岩石驾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

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

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

一望东南形胜阁,何须海上问蓬莱。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独秀于烟波浩渺江水中的小孤山,常年云雾缭绕,尽在烟云缥缈间。若隐若现的雄姿,更增添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经过解缙的笔墨点染,将游人带入仙境,遐想万千。在诗人心目中,小孤山就是海上蓬莱。

  解缙的另外一首诗,描述小孤山的山形特征与典故,气势磅礴,不愧是大家手笔。诗曰:

两岩相夹石为门,万水东流去若奔。

拔地一峰形自险,擎天独柱势尤尊。

鱼龙并跃春初暖,风雨来时昼易昏。

想见当年禹疏凿,神功万古至今存。

图片

  小孤山上古树葱茏,翠竹掩映,寺院、亭、塔、楼、阁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其中有一块御诗碑,碑高约七尺,正面镌有诗一章,背面镌刻重建御碑记,字迹庄重遒劲。碑首嵌有双龙环抱的圣旨,碑下镇一石龟,伸头缩颈,碑后临崖,崖下便是令人惊恐的“海眼”,迳入江底,据说直通东海。

鸿蒙奠群山,融结各异象。灵秀钟小孤,屹立长江上。

寒光溜碧虚,峻势凌江壤。松挂紫虬髯,石垂玄虎掌。

巉岩迥天造,笃拔肃人仰。匪直秉严凝,时亦开明朗。

专精拱朝暾,曜水光宿莽。亭亭豁真奇,俾我凌遐想。

想望凛眉发,安能一跻往。缅怀乐山者,于焉独心赏。

赏彼栖白云,驰思中澄漾。赏彼致甘霖,泽此庇民广。

  御碑上的这首诗,作者是明兴献王朱祐杬。那年,封王后的朱祐杬去封地安陆,舟经小孤山,见山秀拔于江流中,障水拱日,形势甲他山,特意写了这首诗,以作纪念。后来,朱祐杬的儿子嘉靖帝,追尊父亲朱祐杬为壑献帝,并在小孤山敕建碑石,铭刻父亲朱祐杬的诗文,彰其才学,所以后人逐将此碑称呼“御诗碑”。

  小孤山孤峰耸峙,四周视野开阔。一览滔滔大江,千帆竞渡,远处云山千万重,沃野平畴,满目苍翠。登山望远,纳长川于足下,览寰宇于一瞬,更是美不胜收。跟随明代安庆知府、诗人胡缵宗的笔墨,体悟诗人登临小孤山的意境吧。

与客上江楼,横江山欲浮。

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孤流。

帆外收吴楚,樽前看斗牛。

弥漫忽千里,倚槛思悠悠。

  诗人以工致素雅的笔法,勾勒出了一幅水光山色画。这般唯美的佳境,不禁令人陶醉其中。

  “看尽东南百二峰,小孤江上是真龙。”这是诗人王守仁由衷的赞叹。如今的小孤山,吸引着更多人来此放飞心绪,回归自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