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欣赏 > 经典美文

经典美文

孟聚:母亲去世百日祭

2021-05-17 20:29:27经典美文
母亲去世百日祭孟  聚  风树满庭悲夜雨,慈容一夕隔春晖。母亲离开我们整整100天了。繐纬飘灯、斑衣入梦,我始终感觉母亲还和我们在一起。睹物思人,她的房间,她的床铺,她的衣

母亲去世百日祭

  聚

  风树满庭悲夜雨,慈容一夕隔春晖。母亲离开我们整整100天了。繐纬飘灯、斑衣入梦,我始终感觉母亲还和我们在一起。睹物思人,她的房间,她的床铺,她的衣服;她坐过的桌椅,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地熟悉,那样地难以忘怀。母亲的音容笑貌,日夜在我眼前浮现。想写一写纪念她老人家的文字,但笔墨沉重,让我拿起放下,放下拿起,如此再三,满腹衷肠不知从何说起。

0

  母亲是典型的农家妇女,她与千千万万劳动身的母亲一样,平凡而又伟大,但又有着与人不同的人生经历。

  母亲姓徐,娘家与我村相离8里路。她三岁丧母,16岁丧父。无姐无妹,无兄无弟,风雨飘摇,孤苦伶仃。81岁丧子,83岁丧婿,85岁再丧子,90岁失去孙子。白发人四送黑发人,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啊!家庭接二连三的大变故,儿女亲友们无不担忧他能不能走出家破人亡的黑暗深渊,但她竟然奇迹般的挺了过来。

  旧社会匪患猖獗。上世纪30年代,我们村上百间农家房屋,被李老末匪徒放火烧光。母亲到我们家时,全家五口人,住在靠着断壁残垣搭起的草棚里。我的记忆中,母亲协助父亲,用20多年的时间,渐次一间一间地修复了五间老屋;相继养育了我们弟兄姊妹五人。几十年寒来暑往,困顿劳苦,推干就湿,烟熏火燎。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无法用语言描述。

0

  母亲终生劳苦,但她向来善解人意,宽容、帮助别人。左邻右舍,亲朋故旧,凡是与母亲打过交道的人无不赞誉他的贤惠善良。

  我们有一位周姓的哥哥叫天增。天增哥两岁时,他的母亲病故,他的舅舅把他抱回家来,经常背着他给人家扛长工。天増哥六岁那年被人打昏在路沟里。是母亲把他抱回我们家,用面汤救了他的命。1958年,国家急于求成,突击冒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村民没了锅灶,都集中在大食堂吃饭,我的母亲被乡亲们举荐为炊事员。不久,饥饿就逼近了人们,后来还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母亲晚上回家偶尔会悄悄地带回两块蒸红薯,她是怕我年迈的祖父饿死。而每当此时,母亲总是忘不了天増哥。天増哥成家以后,回了他的老家。按邻居辈分,天増哥是该叫我母亲舅母的。可他总是视他这位邻居舅母为亲娘,年来节到或谁有头疼发热,天增哥必然要来家里探望,几十年从未间断。母亲直到病重期间还挂念年迈体弱的天増哥,说:“他岁数也大了,身体又不好,就甭叫他回来了。”

  我唯一的姑母,嫁到鲁山境内的一个中医世家,离我们家有十几里路。她家成分高,姑父早逝,姑母多病,日子不好过。母亲想方设法接济他们,对我表兄、表姐亲爱呵护,如同己出。表兄七八岁时来我家,母亲还是背来背去。农村习俗,儿媳生头胎孩子,婆家要到娘家报喜。我表姐生她女儿时,婆家报喜就直到我们家了。母亲身为舅母,尽的是娘亲的职责,早就为表姐的孩子准备好了衣衫。母亲去世,表姐悲痛欲绝。

  去年,我的一位同学,也是推心置腹的朋友,因老年痴呆走失。当时我在200里外的老家侍奉老人,母亲三番五次地催促:“你赶紧回去找吧,你俩相处几十年了,跟亲兄弟一样,可得上心呐。”待我返回家里,一进门,母亲就急切地询问,得知同学找到了,她欣慰地说:“好,好,那就放心了。”

0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婆媳之间,多因不是血缘关系,说话做事,没有担待。所以产生矛盾、发生口角是常见的事情。而婆婆、儿媳张家长李家短、好宣泄对方过错,是其主要原因。可我的母亲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从不会说她几个儿媳的不是,邻居们都知道母亲能宽容,有度量。

  有一位近邻,年轻时见识短浅,为人刻薄暴戾。邻居们都不愿与她打交道,还送她一个十分难听的绰号,她也自感难堪孤寂。但她我与母亲相处很好,经常到我们家串门儿聊天。我记得清楚,她曾借了母亲四两纺线的棉花,到回还时,嘴里亲切地叫着“嫂子”,却又说:“我忘了借你的是四两还是三两。我还你的是三两。”母亲只是微微一笑,回答说:“三两就三两吧。”那邻居上年纪以后,为人处事也就宽绰多了,连儿女婚姻大事也要与母亲商量。

图片

0

  母亲一生,尊老孝亲,是出了名的。母亲的晚年,我们虽然也努力地照顾孝敬她,邻里亲戚对我们也少有差评,但论对老人的孝心,我们不及母亲之万一。

  我的祖父母,一向身体不好,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常年没断过熬药的气味儿。家里大部分花销都是为了祖父母治病。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还在偿还50年代为两位老人治病欠下的债务。我的祖母活了60多岁,父母常说她吃的药比饭都多。我的祖父40多岁就不能劳动,可在母亲的细心照料下,活到76岁,在那个年代也算高寿了。农耕时代,在广大的中原农村,不仅缺粮,而且,烧柴也十分紧张,我从小放学以后的主要事情就是拾柴禾。直到上高中,周末还要进山打柴。我的祖父曾患痢疾,竟三年不愈,连续吃过38副中药。连阴雨天没柴做饭,但必须为老人熬药。母亲把作为室内隔墙的高粱杆箔,一根一根地拆掉,后来连扫地的笤帚、麻杆儿编的筷笼儿都用来熬药了。为祖父母祛除病苦、身体安康,母亲曾随父亲一起步行几百里去武当山烧香许愿,那叫“朝大顶”。正月初一出发,正月十五回,无论是漆风黑雨还是冰天雪地,都不能心生二意,动摇退却。必须对老人虔诚孝敬,万死不辞,才能感天动地,获得神灵的庇佑。这种方法于今人看来,纯属愚昧荒诞之举,但却表达了对老人的至诚至孝。

  在母亲心目中,孝不仅是心意,而且是责任。

  1999年。已过古稀之年的母亲忽然提出要做一桩心坎儿上的大事:迁坟。她的父母去世后,安葬在村东的地里边。70多年的人事沧桑,一条土路紧靠坟茔而过,人来车往,坟茔几乎荡为平地。早两年前她回家上坟,发现这一情况,遂成为一块心病。她对我父亲说:“爹娘活着不待我尽孝,可死了总得叫他们有个安身的地方吧?我要把他们安置到一个僻静的去处。”父亲说他年岁高了,不要再自己找事儿。一辈子对父亲唯唯诺诺的母亲,在这件事情上分寸不让,我们都理解她的心情。迁坟当日我在外地,没有帮上母亲的忙。后来听几位表兄弟说,考虑母亲70多岁的人了,身体、心境都不宜下墓穴,收敛遗骸,他们都有义务替她做这件事,母亲一一谢绝了他们的心意。因是劣质而枵薄的棺木,人的遗骨早已腐朽不堪。母亲像考古发掘一样连豆粒大小、甚至她自以为是骨尘的星星点点,也不遗漏,无不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放进白布袋子里。她的心情,她的细致,让周围帮忙的人们唏嘘不已。

  我清楚地记得。祖父常年体弱多病。无论吃穿,母亲总是设法照顾他。那年月,小麦因产量低下而十分匮乏,小麦面简直就是滋补品,人们把它金贵地叫作“好面”。吃红薯面条,母亲总要给祖父做一碗好面条。蒸红薯面馍,也要蒸两个好面的,即使好面极缺,也要额外蒸两个黑面包好面皮的花卷馍。祖父去世早两年,母亲就一针一线地为她做好了送老衣。

0

  滴水涌泉,寸草春晖。说到母亲对我们兄弟姊妹的关爱更是无法言表。

  1979年11月,大哥重病,瘫痪在床,几近丧命。后来,请来一位六十多岁、同样也是残疾而不能自理的民间医生,直到第二年麦收时节,整整半年时间,母亲同时侍候两个瘫痪的病人,细致周到,管他们吃喝拉撒。母亲付出多少劳苦,谁能用笔墨描述表达呢?上世纪80年代,我在乡间做民办教师,为了我的体面和不受冬寒,母亲打算为我做件棉大衣,这在当时可谓一项大工程。早在春天,母亲就开始攒钱,夏天还没过完,就买回了斜纹布料。后秋里,她跑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远的山区拾棉花。棉花不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极小,何况会有多少棉絮残留在花壳上面呢?寒冬到来之前,母亲竟然捡来了足够的大衣用棉,不仅做了蓝棉大衣,还为我做了一件比棉袄长比大衣小、驼绒翻领的黑色“二氅”。当时的物质条件,穿这样的衣服,在村上同龄人中我是第一人,在人前很有模样。而几乎是一年的时间,母亲花费了多少劳动,付出了多少心血,我无法体会。意想不到的是,母亲还为这件棉衣里子颜色的浅白,而常常自责。因为当时布匹花色稀缺,只好用白底绿花的布做了大衣的里子。多少年后每提起这件事,母亲还怏怏不快,好像她没尽到责任。回想年前,为给母亲换衣服跑了几趟路,我就没有耐心,真是悔恨自己的不亲不孝啊!

0

  母亲心灵手巧,过日子会谋划打算,因此在贫困的年代,我们弟兄姊妹没有受更多的饥寒。日常生活中,母亲不仅能够精打细算、细水长流,而且还会粗粮细做,尽可能地改善一日三餐的口味。难忘“红薯天红薯地,离了红薯没有戏的”岁月,天天的红薯面馍,黝黑瓷实,放凉以后,更像砖头块儿。让人一看见嘴里就想流酸水。母亲总是把吃剩的玉米糁糊糊及其他剩饭和在红薯面里。沿锅边一周贴上这种面饼,锅底加水放红薯。这种红薯面饼我们叫锅饼,不仅发虚,而且靠锅的一面儿还会焦黄,吃起来焦脆香甜。我上高中时,早饭一停火,母亲就把锅饼埋在灶灰里,烧的煊腾发虚。然后用抹布包着,放进书包,便是我很好的午餐。

0

  今年的正月二十四,母亲病情已十分严重。她自知不治。我们顺从老人叶落归根的愿望,开车送她回家。半道上。母亲声音微弱地对妹妹说:“我手里还有500块钱。你给老四家吧!她娘俩老不容易!”那500块钱是母亲攒下的养老金。用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一直压在他的枕头下边。老四家指的是四弟媳,四弟早逝,她与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困难,母亲最萦记挂心的是她们母子二人。95岁的老人在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放心不下的仍是她的儿女们。闻听此言,妹妹掩面而泣,我也只得把车子停靠路边,望着母亲痛苦而坚毅的面容,一任泪水顺脸流淌。

  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子侄们都从外地匆匆赶回。要见他们奶奶最后一面。二月初三夜,该回来的人都到了,母亲万般不舍地望着他们,断断续续地说。“对人好是对自己好。恁能都记住,啊!”孩子们跪在母亲床前。眼含热泪。叩头称是,这是一位九十多岁的农家老人的临终遗言。

  我们家族世代务农,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建不了什么功业,也光不了宗耀不了祖。但我们会永远记住母亲的话,做好自己的本分,“对人好,是对自己好”,永远做善良的人。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百十年前,大学者辜鸿铭先生就曾说过: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什么是温良?温良既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情感。中国人懂得自己的感情,他们会将心比心、以己及人,显示出体谅和照顾的特征。”

  我愿把这这些话,送给我远行的母亲,也送给中华民族千千万万可亲可敬的母亲们!

文章评论